双钝化层长寿命锂电池
发布时间:2025-07-25   信息来源:Scienmag网站


在追求下一代储能方式的不懈努力中,锂电池因其无与伦比的能量密度,长期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然而,锂金属负极本质上极不稳定(主要源于其与传统液态电解质极高的反应活性),给实际应用带来了重大挑战。由Li、Kou、Nguyen及其科研团队主导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有望重新定义锂电池技术的格局。该研究展示了一种新方式,能够形成极其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从而制造出具有性能指标卓越的长寿命锂电池。

锂金属负极易形成枝晶,具有与液态电解质剧烈反应的倾向,这会侵蚀负极表面并导致容量衰减,引发安全风险。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形成坚固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一种既能保护锂金属表面,又能允许锂离子通过的钝化层。此前,获得稳定的SEI一直有着巨大障碍,因为界面相是通过电解质分解自发形成的,这导致界面层无序且脆弱,无法经受长时间的循环。

为应对这一挑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渐进式的双重钝化聚合物涂层技术,为SEI工程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与仅依赖电解质添加剂或人工SEI层的传统方法不同,该策略利用一种合成的共聚物涂层,不仅能够化学钝化锂金属表面,还能调节电解质中的离子环境。这种双重功能机制能够精密控制SEI的形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整合的新型界面层,克服了长期存在的锂金属负极的不稳定性难题。

该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聚合物涂层可精准调控二元盐碳酸酯电解质中的锂离子溶剂化结构。通过选择性阴离子解配位——即共聚物涂层选择性影响电解质中阴离子的键合过程——该涂层可引导分解反应路径,最终形成化学均质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这种双重钝化机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双层SEI结构:外层是由聚合物涂层衍生的、富含氟化锂(LiF)的化学钝化层;内层则是源于电解质分解产生的氧化锂(Li2O)富集钝化层。这两层相结合,将化学稳定性与机械鲁棒性有机融为一体。

这种集成化SEI的结构至关重要。因为氟化锂(LiF)已被确认为一种高效的钝化物质,以其化学惰性和高离子电导率而闻名,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负极表面的持续副反应。与此同时,氧化锂(Li2O)则有助于提升SEI的机械完整性,通过提供均匀且柔性的屏障来阻止枝晶生长。这种组合不仅确保了高效的锂离子传输,而且电池即使在严苛的循环条件下也能实现长期的电化学稳定性。

重要的是,这种双重钝化涂层结构能够在碳酸酯电解质中有效发挥作用——这类电解质因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商业锂离子电池中被广泛使用,但一般认为其对锂金属负极会有所影响。通过在此类电解质中实现稳定循环,这项研究为开发更加易用的锂电池架构奠定了基础,而且无需对复杂或昂贵的电解质配方进行更改。这对于在现有电池制造生态中推广锂金属技术具有深远意义。

采用该涂层的锂电池在性能测试时显示出非凡的循环寿命。与NMC811正极配对的锂电池,在有限的电解质/容量比仅为2克/安时(gAh-1)条件下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在611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0%的初始容量。不同于许多使用过量电解质来人为增强稳定性的实验室测试,这种低E/C比的要求极为严苛,其能够模拟出电解质体积有限的实际条件。在软包电池中实现这一点,凸显了该涂层策略的工业适用性和商业可行性。

这项创新研究同时揭示了固态电解质界面形成过程的微妙机制。通过先进表征技术和电化学测试,该研究解析了共聚物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调控局部溶剂化环境,改变锂离子与电解液阴离子的配位结构。对溶剂化化学的精准调控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在最初数个充放电循环中,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并推动其持续演化的初始电化学反应。

更重要的是,该涂层通过构建完整且化学结构明确的SEI,有效缓解了持续性电解液分解和锂损耗问题——这两者正是导致容量衰减和枝晶生长引发短路等安全隐患的主因。稳定的SEI还能保护锂金属表面,防止孤立且电绝缘的锂沉积物形成“死锂”,从而有效保证活性锂的存量,直接提升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

该研究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界认知:SEI的形成不应仅被视为电解液主导的现象,而应理解为受外部工程(本研究通过聚合物化学)调控的动态界面过程。这为设计同时作用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多功能涂层开辟了新路径,利于构建更可预测、更耐久的钝化层——这对下一代电池的架构至关重要。

本研究具备的广泛意义不仅限于锂金属电池。关于电解液-离子配位和界面化学的原理,可推广至钠/钾金属电池等其他负极体系(这些体系同样面临界面不稳定这一主要瓶颈)。此外,该方法与固态电解质等新兴策略具有协同效应,最终可能催生超高能量密度且足够安全的混合解决方案。

尽管商用锂金属电池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实现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电池在电动汽车与电网储能领域的产业化,但本研究标志着关键性突破:通过验证标准碳酸酯电解液体系在实际注液量工况下的稳定循环性能,显著缩短了实验室验证与实际应用间的鸿沟。此类进步对推动锂金属负极整合到现有现代制造体系与应用场景中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可通过进一步优化共聚物分子化学,针对特定电解液配方和正极化学体系实现SEI特性的精准定制。持续结合原位表征工具与多尺度模拟技术,将深度解析长循环工况下聚合物涂层-电解质溶剂化结构-界面相演变的动态耦合机制,为跨场景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这项开创性研究彰显了化学与界面工程学攻克锂金属负极老大难问题的强大威力。递进式双重钝化聚合物涂层概念精巧地弥合了锂金属表面防护与电解液相互作用间的鸿沟,构筑出稳定高效的复合型SEI体系,推动锂金属电池向实用化、规模化应用迈进。该突破为电池科学树立了新标杆,也将加速孕育对可持续电气化未来至关重要的高比能、长寿命储能解决方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